首  页 我要咨询 在线论坛 案例选析 信息传递 本站信息 人生百味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3230053238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206604372
 

讨好型人格的本质“明知自己不可能让所有人喜欢却总要委屈求全”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11-09 阅读:83
有很多人自称是讨好型人格。他们会这样描述自己:我就是太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了,总是害怕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就会被别人讨厌,所以在关系中谨小慎微,永远在委屈自己去满足讨好别人。
但是到头来,真心总是错付,别人要么根本没把我的付出放在心上,要么干脆忘恩负义恩将仇报。
但在我看来,与其说讨好型人格是害怕别人讨厌自己,不如说讨好型人格是在试图通过自己主动的言行,掌控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让别人都喜欢自己。本质上这是一种全能控制的幻想。
 
“不可能让所有人喜欢自己,可我就是忍不住”
理智上,我们一般都能理解,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单拎出人的任何一个特质或者行为,也一定是有人喜欢、有人讨厌的。
比如你长得很漂亮,可能有不少人会因为这一点喜欢你、亲近你,但一定也会有人因为嫉妒你长得漂亮而讨厌你、嫉恨你。或者你在工作中勤恳加班、任劳任怨,不少领导同事会为此称赞你,但公司里一定也有在背后不满你太卷,破坏了工作风气。
但讨好型人格在情感上始终就是不能接受“世界上会有人不喜欢自己”这个事实,因为这会触痛到他们内心最无法接受的可怕真相:我的父母不爱我,至少不够爱我。他们不接纳我的全部,只爱我表现出来的让他们满意的部分,而且他们的满意是没有稳定标准的。
他们感觉到自己必须时时把注意力放在客体身上,去体察、猜测客体现在这一刻对我的期待是什么,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尽管这个理解并不总是准确)尝试去满足对方,以换得对方的关注和夸奖。
根本上,他们是希望凭借客体对自己的满意态度,确立自己对自己稳定的良好感觉。但是这个目标是没有尽头的。
在猜对了客体的期待并且成功迎合了对方需要的那一刻,讨好型人格们会获得短暂的满足和安慰。但紧接着他们又开始继续观察、猜测、试探,因为他们不知道下一秒客体是否依然保持了对自己的满意态度(准确来说,他们的过往经历使他们总是预期“客体的态度是变幻莫测的,这一秒高兴,下一秒就可能翻脸”),于是他们只好无限次地重复这个循环。
如果没能成功地讨好到对方,反而还让对方不高兴不自在了,讨好型人格会立刻开始自我反思和自我责备,觉得全是因为自己思虑不周,说话做事还不够不妥当。看起来这是个体验很糟糕的过程,其实不一定。
因为至少在这样的场景里,讨好型人格可以自洽:确实是我做错了一些什么东西,然后才招致了别人对我的讨厌。我被这种“别人讨厌我”的感觉折磨也是应该的,是有因有果,很确定的,我下次也就知道怎么改,怎么让自己的处境变好。这个感觉总要好过“我明明什么也没做,只是在做我自己,却无端被别人讨厌了”带来的困惑和纠结。
其实如果讨好的对象只是自己重视的人倒也罢了。面对重视的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点“讨好倾向”。我们会在特定的时刻,想凭借我们对对方的了解,猜测出对方的心情、想法,希望能做让对方开心的事儿,并且为自己成功做到了这一点而由衷高兴。
最折磨讨好者的,是他们发现自己甚至会不由自主地想要讨好所有人,满足哪怕是毫不相干、以后再不会打交道第二次的陌生人的要求。有时,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反而使得身边更亲近更重要的朋友/恋人不悦。
内心深处,他们自己也想过:是不是没有这个必要呢?别人有些要求真是蛮不讲理,完全不考虑我的难处。我真的好累,好辛苦,不想这么做了。但是大部分时候,他们还是采取了一如既往的做法——委屈自己(不情愿地付出时间、金钱、精力),满足别人。
 
如何走出讨好他人的“死循环”?
想要停止讨好,讨好者们必须破除以下这些不合理信念:“别人不高兴就意味着我做错了”、“不满足别人的期待就意味着我不再是个好人/好孩子”。
这些信念往往都是在他们孩童时期面对比较自恋、自我的父母时形成的。因为对孩子来说,养育者的负面情绪,尤其是直接和自己相关的负面情绪,意味着巨大的、威胁到自己生存的危险。为了避免这种危险,孩子必须把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放在一边,尽全力去关注父母的情绪、满足父母的期待。
但是这种努力又是很艰难和痛苦的,孩子为了维持住自己的行动动机,渐渐就为之叠加上了一层合理化防御,让自己相信,“我必须这么做。因为牺牲我的需要,满足爸爸妈妈/大人的期待,确保他们高兴,才意味着我是个好孩子。不这么做是可耻的”。
长大之后,这些孩子在人际互动中理所当然地延续着这样的无意识信念和行为方式。
改变信念的第一步,就是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已经发生变化了:我已经不再是依赖着父母才能生存下去的小朋友,父母/权威/他人的不悦,并不意味着毁灭性的危险。
这些不悦本来就不一定是我造成的,努力使他们高兴、满意,也从来不是我的义务。我当然可以在有余力的情况下主动选择这么做,前提是我能够看见并且平衡好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讨好者们真的需要常常提醒自己,自己的需要是重要的,满足自己的需求是正当的。更重要的是:满足一个人需要的第一责任人永远是自己。这一条对自己、对他人都适用。
在日常生活的语境下,别人如果有什么需要,那么ta自己才是满足自身需要的第一责任人,即使ta向讨好者明示暗示或直接开口求助,这个责任也并不因此就落在了讨好者的身上。
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你自己有什么需要,最好停止期待他人会为你付出同等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这是一条舍近求远、南辕北辙的弯路。
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你有什么感受和需要,那么你就不可推卸地负有为自己表达和争取,或者直接寻找方式自我满足的责任。在大家都能为自己的情绪和需要负主要责任的情况下,我们再来考虑如何能够一定程度兼顾到重要他人的心情和期待。
文章转自网络,有修改
若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海豚湾·心灵寄语
能满足自己的情绪、需求的人是自己不是别人!!
如果你在生活、工作中发现总有人让你不开心或者总害怕自己的言行举止让别人不开心,这两种情况都会让人活得不自在,可通过心理咨询进入内心世界进行调整,转变这种让彼此不舒服的关系模式,咨询联系电话18023297971。

【 上一页:早期依恋类型亲密关系成功与否的根源 】 【 下一页:不扫兴,是一种高级的能力 】 【返回

海豚湾心理咨询中心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海豚湾”位置 汕头市长平路恒信花园二期3栋701(面对“卜蜂莲花”,在其停车场左侧)

有多条公交线路经过,到达站点:12,14,19,25,28,49,103路到“新城市广场”站; 15,20,21,31,39,40路到“丰泽庄南”站(长平路)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粤ICP备17005292号-1 粤公网安备 44050702000947号 版权所有归汕头市海豚湾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