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我要咨询 在线论坛 案例选析 信息传递 本站信息 人生百味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3230053238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206604372
 

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心理抚养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1-08-22 阅读:617
 
一个人言语迟钝,不善表达,很容易形成社会性交往障碍
 
 
问:我们看到一些罪犯是那种性格内向,言语迟钝的人,这种性格和犯罪有什么必然关系吗?
答:人的情感发展会影响到言语发展,而言语发展会影响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好的孩子愿意和人打交道,这样就能避免在内心积聚心理障碍。言语迟钝,表达不善,一定是情感较少的。因此父母一定要注重孩子的言语表达。
有的孩子说:我不知如何和别人玩到一起去?如果这个孩子能言善辩,说一会儿,别人可能就接纳他了。如果他不会说,但是有特别的资本,比如玩具、某种绝活等,也会比较快地和伙伴交往。可惜,孩子年龄小,具备这两样的也比较少,所以常常不知所措,有被人排斥的感觉。
为什么一些内向的人会出现很可怕的行为?首先,早年的言语迟钝增加面对这种局面的困难,形成了社会性缺陷。孩子会觉得,我害怕和人打交道,于是就转向自己玩。这样孩子越发展,就越封闭。孩子在独自娱乐的时候,没有干扰,注意力集中,稳定,他内心的活动很丰富,学习也很好。而且他遇到不顺心时,也不马上表现出来,但内心并没有画句号。其实言语是人的一种内心的宣泄,如果他不表达,并不等于没有,他自己在心里说。久而久之,某种过激的反应就会付诸行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言语的社会性发展不良,导致的孩子的行为问题。
 
问:有人可能会问,我也很内向,会不会出问题?
答:内向的人,如果他身边的人很好,生活顺利没有大问题。如果身边没有朋友,就有可能做出极端的事情。如珠宝店杀人的黄勇,他就属于不善言语的,从小在家里就是一个多余的人,在成长过程他饱尝孤独。
人的心理发展是有一个顺序的,12岁之前,主要依恋对象是父母,12岁至16岁,依恋对象是同伴中同性别的人,同性恋就是心理发展在这个阶段出现了问题,16岁以后异性相恋。如果一个孩子在12岁之前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12岁之后又遭到同性伙伴的排斥,那么他再交异性朋友就非常麻烦。异性交往是要努力揣摩对方的心理的,可以说交往的难度是越来越大的。很多和性有关的男性犯罪,大部分都有我刚才说的这些障碍。
如果了解这些过程,很多犯罪心理一看就明白了,这些都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所以,我告诫父母,要注重和孩子的语言沟通。孩子上小学以后,要让孩子走出去和伙伴交往,教给孩子基本的处事方法。有时孩子会主动问,有时孩子可能不敢,父母要细心观察。如果不陪伴孩子,父母是很难了解到孩子内心的各种困惑的。
我们青少年问题严重,是因为我们大部分家庭是分离的,农村家庭分离,城市也如此。这是很让人焦虑的事情。有些父母是很好的人,有教养,可就是管不好孩子。我对他们说:你们管得太晚了。父母说孩子小时候可乖了。我说,就是他乖的时候,你没有好好引导,觉得什么都放心了,不去参与孩子的教育问题,等到了青春期就很麻烦了。
 
 
父母一定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问:家庭变故和父母溺爱都有可能令孩子走向犯罪。您认为哪一个更严重?
答:溺爱影响最坏,观念和性格的培养和溺爱都是冲突的,性格就是社会行为的培养。这孩子真聪明,老师一讲就会了,这是智力行为。这孩子做事很急,这叫气质。这些都是先天的,不是性格。这孩子特别自私,冷漠,宽容,这些是性格。性格中最基本的方面是,是否任性,是否冲动,是否自私,是否娇气,是否愿意承担责任。在孩子小时候,体现最多的就是冲动和任性。当发现孩子因为不合理的事情而闹的时候,父母不让步,这就是性格培养。
溺爱是没有是非的爱。对孩子的过错可以包容,是指有耐心,而不是迁就。耐心是父母不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孩子不爱听,也要说,让孩子早晚明白是非的界限。这和那种“你不爱听,我就不说了”是完全不同的。溺爱无法让孩子形成自我控制。
 
问:您认为孩子6岁之前,最晚不能超过10岁,父母一定要学会说不,为什么?
答: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强化”与“负强化”。所谓“负强化”就是在孩子成长中对他说“不”!是让孩子有痛哭一番的经历……
我常讲:父母若在6岁之前(最晚别超过10岁)对孩子说“不”,他尽管会因为你的拒绝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严重些就是哭的气噎、哭得地上滚来滚去。可是你若等他1214岁之后的青春期,你再开始对他说“不”,他不会再简单地哭闹,他会离家出走,会服毒自杀,会跳楼威胁,因为那时候他已经有对付你的各种能力和选择。曾有记者问我“为什么那么小年纪的孩子会自杀”,我回答:那是因为孩子只知道你爱他,他在利用你的爱威胁你,他并不知道死的真正含义。
我遇到许多无助甚至绝望的父母,他们面临自己养大的孩子却突然发现孩子的陌生与可怕,曾经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狰狞。当他们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的问题时,我只有一个感受:为时已晚,他们错过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
我还经常从新闻渠道听到或看到种种令父母心碎、父母痛苦的报道:仅因母亲对儿子上网的责骂,年仅12岁的儿子喝农药自杀;仅因为老师批评几句,学习出色的女孩居然跳楼自杀。为此痛不欲生的父母状告网络经营者,状告学校。  每当此时,我都想对可怜的父母说:知道吗,这种结局是你们自己造成的,你们是主要的责任人。真相,多数时候很残忍。
   
问:一些孩子在青春期是会有一些逃学抽烟等反社会行为,是不是就意味这孩子会走向犯罪道路。家长如何判断呢?
答:人在青春期会有一些反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和反社会人格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我们社会认定的一些社会准则和习俗,比如小孩不抽烟等,只要孩子故意做相反的,都叫反社会。这里的社会是指社会规则。人在青春期会有一个探索阶段,故意做一些违反规则的事情。到青春期结束就有完全正常了,这叫做反社会行为的自然消退。
家长如何判断自己孩子是否会走向犯罪道路呢?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这个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的视线和身边,有依恋。二是父母本身是正直的人,从观念到行为都不会做坏事。家长只要做到这两点,孩子就不会出大问题。
 
幼年时的耳闻目睹决定孩子的观念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做任何坏事
 
问:对小学生来说,您认为父母应关注什么问题?
答: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孩子上学能否坐得住。有些孩子活泼好动,只要不逃学就行。如果孩子特别好动,我建议用教孩子画画的方式使孩子静下来。上小学的孩子只要静下来30分钟不动,就符合要求。因为孩子如果坐不住,就学不好,如果学不好,就不愿在课堂呆着,稍微大一点,到五六年级就可能逃学。逃学是最带有违法犯罪倾向的行为。二是,他有没有被人欺负。受人欺负的往往以后容易抑郁自杀,导致孩子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个障碍会影响他的发展。
此外,对于那种肆无忌惮的孩子,父母要管教。凡是那种在学校称王称霸,欺负别人的孩子,家长也是比较霸道的。有的父母会认为,自己孩子凶一点会不吃亏,但是他在不吃亏的情况下,往往没有自我控制能力。我要告诉一些家长,你的孩子在占便宜的同时,会吃大亏的,自我控制能力低的人特别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问:有的父母本身就人格分裂,在家和在外完全不同,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呢?
答:虽然依恋很多家庭都能做到,但是人品很好,不是很多家庭能做到的。如果从好坏人来评价,很多父母绝对称不上是好人。比如,上海袭警案的杨佳,他的母亲对他非常好,绝对是一个好母亲。杨佳之所以到这一步,就是母亲的人品不好。如果论母爱,他母亲可以打5分,如果谈人品,也就2 分。
有些家长教育孩子很现实,说如果有人欺负你,你就打。我认为这样不对,因为你一旦打开了,你让他不打是很难的。在教育孩子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错,要做对的事情。别人欺负你,你可以到老师身边玩,找个大的同学交朋友,避免欺负。父母要教给孩子一些合理的方式。霸道的孩子学习都不太好,父母会认为学习不好没关系,只要他不受人欺负。但是,他欺负别人欺负够了,一定会出问题。父母一定要坚守正道,孩子只是吃眼前亏,但是不会吃长远亏。不要让孩子什么便宜都占到,占便宜这种理念很容易然给孩子吃大亏。
 
问:我们经常会发现,作为成年人在同一事情面前的做法大相径庭,如出租司机,有的在遇到乘客遗忘钱财在车上时,会非常认真地寻找失主或将钱财主动上交给公司;而有的司机则不吭不响,只要没有人回头来找,钱财就归个人所有。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与人的差距经常被人们视为“人的素质”。但您认为这不是人的素质问题,而是人的观念差异问题。如何理解呢?
答:素质一般是指个人是否具有做某事的能力和潜质。这种能力或潜质多源于天生的属性。而决定一个人做某事还是不做某事,其判断与选择的关键却在于人的观念。
观念,是人的一种看法。只是这种看法往往发生在“观”的同时或“看”的同时。人们通常认为,孩子的看法是在父母对其教育,对其讲道理之后才会形成。但多数人不知:孩子在听得懂“道理”之前,他已经在形成某种看法。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时候生病,他的父亲或母亲轻轻地走近他身边,用温暖的大手摸摸孩子的额头,轻轻地坐在他身边,给他掖紧被子,陪伴着他……这种情境长大的人当其身边有人生病时,他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照顾别人;我们有太多的行为是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行为的,这就是父母身教影响,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仅有看到的观念;还会有“听”到的观念,这就是父母的唠叨,父母强调的,父母坚持的东西,如“咱人穷志不短”“人活脸树活皮”等,这些话语待孩子成年后都会成为其做人的观念,甚至他会用这种话语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许多成年人做完某种不良之事后会出现“于心不安”的感觉,这种不安感就源于人内心的观念存在。有人在某事面前会说:“这种事打死我也不能做”!这一定是与他的观念相冲突的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分析人为什么会出现潜意识时,经常提到“观念”,他认为,观念不仅在人清醒的时候对人的内心具有约束力,甚至在人睡着时,仍然检查着梦中的情况。所以,观念是人内心的一种重要的自我管理的力量,也是自我约束的力量。
我们讲人要积德,这是佛教的一种说教,做好事、做正经人是一个人积德的过程。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做任何坏事,就叫积德,父母的行为就是给孩子看的,每一次的行为都是一个画面,会印在孩子的脑海中,形成观念。
 
 
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一定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同时,也告诫那些成天担心孩子出问题的家长,只要你们相亲相爱,相互尊重,家庭和睦,只要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德重礼,遇到问题处理时有理有节,你们身边的孩子是差不到哪去的。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中国警察学会特邀研究员,中国法学会青少年法律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画像,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预防等。
 
 
李枚瑾教授的专业是研究犯罪心理学,她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及角度也较为特别。在大量的相关研究后,她的体会是,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等,多在12岁至18岁。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并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上一页:再接力,心陪伴,向前进! 】 【 下一页:回顾之旅,数点收获(21天第三期) 】 【返回

海豚湾心理咨询中心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海豚湾”位置 汕头市长平路恒信花园二期3栋701(面对“卜蜂莲花”,在其停车场左侧)

有多条公交线路经过,到达站点:12,14,19,25,28,49,103路到“新城市广场”站; 15,20,21,31,39,40路到“丰泽庄南”站(长平路)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粤ICP备17005292号-1 粤公网安备 44050702000947号 版权所有归汕头市海豚湾心理咨询中心